【環保展覽】慈濟環保共行館今起免費開放 將藝術融入環保免沉悶地接受資訊
發布時間: 2021/11/20 00:00
慈航義校舊址化身「慈濟環保共行館」,今日起免費開放予觀眾,館內展出藝術家張瀚謙的互動水墨裝置作品《嘆息》,亦有木匠藝術家林池的木鯊魚大型裝置,冀市民感受過去逾半世紀碳排放增幅,喚起對環保覺醒。共同策展人亦盼將藝術元素融入環保,令受眾毋需沉悶地觀看說教式展覽。
迄立車公廟旁逾半世紀的慈航義校,曾轉作幼稚園,直至2000年停辦後由佛教濟基金會接管,前年起展開綠色修繕成「慈濟環保共行館」,今日起正式開放公眾參觀。館內設不同環保活動及展覽,包括開幕展《共知・共識・共行》,將環境研究數據以不同裝置和展品呈現,展示風災、水災、山林大火及人類破壞大自然留下的烙印。
館內設有互動水墨裝置作品《嘆息》,由藝術家張瀚謙以12枝竹管組成竹林,每一枝竹管對應約6年碳排放數量,顔色越淺、溫度越熱等於碳排放越高,記錄過去63年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增幅;若市民用手接觸竹管,掌心的溫度亦會令竹管的水墨顔色褪卻,寓意人類對大自然的干擾。
張瀚謙解釋,是次作品讓人猶如置身竹林,亦盼望大家聯想起工業污染,又欲藉環境數據轉化為新媒體藝術裝置,提出各種可預視的環境問題,提高市民的意識並共同解決問題。
館內也設有專題展覽《木末生風》,展出木匠藝術家林池的木藝作品,包括108條手造木鯊魚大型裝置、入榫木凳及木製收音機等,均使用颱風塌樹等被丟棄的木材製成。林池堅信樹木有生命,期望為被忽略的木料帶來新價值,亦藉此向公眾灌輸惜物價值;他亦會於共行館舉行工作坊,讓訪客試做木陀螺及手機座等。
共同策展人王文匯表示,以往已有很多以環保為主題的展覽,是次特意將藝術設計元素加入展覽,希望市民不用再沉悶地觀看說教式展覽及接受資訊;又冀將來共行館辦與藝術有聯繫的展覽,引進創作理念與環保有關的藝術家。
800萬元翻新 環保建材修繕
共行館以800萬完成內外修繕,施工時也貫徹綠色環保原則,希望傳遞清淨在源頭理念。共行館所有修繕材料均為環保建材,包括以生長周期較短的環保竹料,取代木材作地板、門、窗框及樓梯等;亦使用不少由回收廢物製成的建材,如由膠樽及牛奶瓶製成的環保塑木,及由廢棄紙飯盒的防水膠膜製成的磚等。
建築師陳翠兒表示,整個工程以綠色建築及親自然設計為基礎概念,採用自然光及通風設計,務求減少使用冷氣等,並將窗外景色引入室內。而全場地牆磚也是由發展商捐出,為其他建築項目剩餘的物資,希望貫徹從源頭減廢。
共行館頂部亦裝有太陽能發電板,能供應共行館所需電力;另有雨水收集系統為共行館灌溉及部分日常清潔提供水資源。
慈濟香港執行長施頌鈴希望,透過共行館提升市民對環保的醒覺,並帶來行動上的改變,同時亦期望傳遞「清淨在源頭」及「垃圾只是放錯地方的資源,可以是都市的礦產」等理念。
一文看清第三針疫苗須知及疫苗種類:https://bit.ly/3BJX1BB
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,即看:https://bit.ly/3cNFwr7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記者:黃小冰